top of page

九年級香港舊區研究

 

被遺忘的歲月     9E 秦慧倫

 

       眼前的它,是個喘息的店鋪。

 

       它的呼吸,它的心跳,它的青春,只留在了玻璃櫃的塵埃底下,以及人們的回憶裏。

 

       從繁華的市政大樓,到五花八門的海產店,才發現從前的磚瓦與木板,早已消失殆盡。換來的水泥墻,看似高貴,卻奪走了童年時的古早味。身旁的海產店,看似老舊,也販賣著不變的海產和燕窩,但從前那淡淡的海味味及中藥味,現已夾雜著濃濃的化學味與吃油味,像是隨時提醒著我們路上的汽車早已污染了我們的城市。

 

       隨著我緩慢的步伐,我終停在一家老店前。它那憔悴的樣子,仿佛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以熟悉卻又陌生的眼神注視著我。它是一位天使,曾帶給人們希望與歡樂,只是殘忍的惡魔,奪走了它的青春,使它老得飛快。究竟是它錯過了歲月,還是歲月遺忘了它?

 

       在這兩條被歲月所遺忘的街道上,我看到的是幼時那歡笑的我,又看到了現在長大的我,究竟我們的回憶是否縂有一天也會被這個惡魔奪去呢?

 

       漫步在文咸東街,看著各攤渺小的老店鋪,想著時代變遷所帶給它們的困惑。又細細品嘗永樂街的舊時風情,只求追尋傳統文化所遺留的一絲蹤影。此時此刻,惟有慢下步伐,才得以靜靜地回首,那童年回憶裏的蹤影。

 

文武廟     9E 錢靄霖

 

       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地標,北京的地標是萬里長城;杭州的地標是西湖;廣州的是五頭石羊。而上環的地標就是位於荷李活道的文武廟。

 

       轉入荷李活道,就看見兩側的古董店一列列地伸延著。在不遠處,彌望到濃煙隱隱約約地從一個墨綠色的屋頂冒起。

 

       沿著街道往前走,文武廟漸漸地映入我的眼簾。在煙霧籠罩之下,一條已退色的臥龍豎立在文武廟墨綠色的屋簷上。雖然它已年屆古稀,但仍然老當益壯,多年來守護著上環這個小社區。

 

       一踏入文武廟的大門,灰煙撲面而來,周圍更是彌漫著檀香的氣味。一張無形的灰色棉被頓時覆蓋著我;廟的周圍都變得灰暗、懞濃--我只能隱約看見不遠處的一道曙光。

 

       我向著光芒的方向走,赫見一座佛像出現在我面前。金光閃耀的佛像照亮了周圍的事物,一只溫柔的手也仿佛拿走了那灰色的棉被;在和照的光裏,周圍的事物映入我的眼簾;右邊的櫃子上排列著幾個神像,它們身上都穿著五彩斑蘭的服裝;左邊的櫃子上滿是紅色的方格,是人民祈福用的;天花板掛著無數的檀香,它們散發著一股煙味。

 

       我受不住了,檀香的氣味實在令我難受。我奔出文武廟的大門,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雖然我未能接受佛教的傳統,但我還是希望這社區的傳統得以被承傳下去。願文武廟屋簷上的臥龍永遠守護著上環這個小社區!

 

 

 

 

 

 

 

 

 

 

 

 

 

 

 

 

 

 

 

被吞沒的傳統     9E 武英姿

 

       連接著永樂街和文咸東街的大馬路兩旁都是新發展的商業、市政中心和高樓大廈,兩條充滿舊時文化的街道仿佛在城市發展的戰爭中努力生存。

 

       走到永樂街上,頓時感受到相對大城市平靜又放鬆的氣氛。往上一看,滿佈著各店鋪的招牌;不是市中心裏閃著燈的大招牌,而是舊式店鋪陳舊又黑暗的招牌。沿著永樂街和文咸東街走,到處都是古式的海味店,店内墻上排列的都是一瓶瓶售賣的海味,海味的香味散發到街道上每一個角落。不只是海味店,街上還有不少古式茶莊,門口都展示著不少舊式茶具。

 

       仰望著頭頂的招牌,怎麽有一個特別顯眼?原來是連鎖化妝品店亮著燈的大招牌,焦點全都被它奪去了,仿佛所有古式招牌已融入了街道的背景裏,再也抓不住我的眼光。走到街道盡頭轉角位置,看到的是現代新潮的西式甜品店和茶餐廳,再也不見舊式海味店的蹤影了。街道的角落被大型的連鎖海味酒樓所佔據了,耀眼的橘黃色牆身與灰暗的舊式店鋪形成巨大的對比。難道這些海味店與茶莊終有一天也會化身成化妝品店、餐廳和購物商場,失去它們的特色?

 

       看著無數新建成的高樓大廈,發現永樂街和文咸東街仿佛已淹沒於滿是商業、市政大樓的城市裏。我想總有一天這兩條街道也會抵受不住抗爭,被這不斷發展的城市狠狠地吞沒。

 

 

 

 

 

 

 

 

 

 

 

 

 

 

 

 

 

 

過去與未來–文物古跡保育和經濟發展     9E 楊建逸

 

       沿著舊區狹窄又縱橫交錯的街道,古老殘舊的建築,被棚架重重圍著的建築工地以及現代新穎的高樓大廈交織著一個城市。望著古老而有歷史價值的高樓一幢一幢被拆,而一幢一幢新樓又在原址重建,令人感慨,究竟是傳統與現實不可能共容,還是香港政府沒心令它們共容?

 

       經歷了時代的滄桑,舊樓最令人擔心的並不是那十室九空的極高的空置率,反而使建築結構的安全。對此,國際社會慣常使用的方法是“4R”,分別是重建、活化、保留以及復修。而當然,最符合經濟效益的方法明顯是重建,因爲它可以重建一些能容納更多人,亦能容納更多商業活動。而正因以上的種種原因,重建看似最適合香港,因爲香港是一個地少人多的地方。但其實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核心商業區,如日本東京的日本橋、英國倫敦的西梅市等,高樓大廈旁往往都能看到一些歷史古跡。社會上有人說,香港與其他地方不同,因香港沒有土地去發展,必須有靠重建來增加土地供應,可是他們卻忘記了如高爾夫球場,只容許小部分人享受的設施。究竟這些設施較重要,還是屬於我們香港人的古跡較爲重要?

 

       香港亦曾進行過活化,例如位於尖沙嘴的前水警總部,近年引進了多閒國際名店和改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名字後,政府就以爲是活化。政府應該再思考何謂活化,活化後建築應該是主角,而在前水警總部,名店卻是喧賓奪主,令人懷疑誰是主角。

 

       由此觀之,傳統保育亦不是遙不可及,所有的藉口如經濟效益和不夠用地都不是大問題。可是,成功的保育傳統不應只靠經濟效益。香港政府應該在次思考何謂保留,而不是撐命找藉口想重建。

 

bottom of page